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

学术讲座|传媒艺术学院成功举办“从《长安三万里》看’李白’的偶像化之路”学术讲座

作者:时间:2025-05-05点击数:


2025年4月24日下午,武汉晴川学院综二105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从《长安三万里》看’李白’的偶像化之路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中讲述了古今学术界关于李白及其诗歌的价值的争论、古今艺术作品对于李白形象的不同塑造及《长安三万里》如何在故事重构、价值阐释和技术运用等方面传承创新、一举成功。

 

武汉大学文学博士、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、晴川书院副院长罗积勇教授主讲,他在讲座中结合历史、学术与戏剧、影视创作,系统梳理了李白形象从历史人物到文化偶像的演变过程。 

罗积勇教授首先指出,李白虽自古便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,但其形象从历史记载中的“纸片人”演变为鲜活立体的“全民偶像”,经历了漫长的艺术重构过程。他提到,唐代史料记录了李白供奉翰林、醉书诗章、赐金放还等轶事,但对其性格的复杂性缺乏深入挖掘。元明清时期,文艺作品开始对李白形象进行艺术加工:元代杂剧《李太白匹配金钱记》虚构其情感纠葛,塑造“蔑视权贵”的狂士形象;明代传奇《彩毫记》描绘其政治失意与家庭生活,展现诗才与现实的冲突;清代洪昇《沉香亭》则借李白供奉翰林、最终放还的开元旧事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感慨,借历史人物浇胸中块垒。罗积勇教授认为,这些作品虽赋予李白浪漫色彩,却受限于文人圈层的审美框架,未能突破“狂傲嗜酒”的单一标签。 

 

进入现当代,戏剧、影视与学术研究为李白形象注入新维度。1991首演的话剧《李白》聚焦李白晚年投靠永王的政治悲剧,探讨文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;2016首演的黄梅戏《太白醉》以李白三到当涂为线索,展现其暮年对人生与诗道的哲思;2017首映电影《妖猫传》中,辛柏青饰演的李白通过“醉写《清平调》”片段,形神兼备地还原了诗仙气质;2019年西安首演秦腔《李白长安行》呈现李白二入长安的经历,将《将进酒》《清平调》等名篇融入唱词,并还原唐代长安的市井风貌,凸显地域文化特色。而2023年动画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则汲取以上戏剧影视作品的成功元素,以48首唐诗串联李白生平,结合动画技术再现其从豪情壮志到暮年沧桑的心路历程,展示了能引起现代受众共鸣的李白精神内核,票房突破8亿元。

学术研究方面,罗积勇教授援引周勋初《诗仙李白之谜》的观点,解释了李白采用独特的求仕方式之缘由,强调李白诗歌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产物,其“自由不羁”背后隐含对道德与秩序的复杂追寻。其频遭冷遇、挫折而不以为怀、不改对梦想的追求,这种品格深深契合和激励今天的普通民众。

讲座中,针对《长安三万里》的成功,罗积勇教授从三方面展开分析:一是影片以高适的旁观视角展开,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;二是动画技术将诗歌意象视觉化,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的距离;三是影片未回避李白的政治天真与嗜酒狂放,但突出了他的率真任侠,融入自然和鲲鹏高飞的形象,使其更具人性真实,更具感人魅力。

 

讲座最后,罗积勇教授总结,李白的偶像化历程是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缩影。《长安三万里》通过现代语境重构精神内核,既尊重历史又呼应时代需求,为经典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范例。

 

Copyright © 2017-2020   武汉晴川学院   鄂ICP备10004916号   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  邮编:430204